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9日电 (梁霭彬)近日,走进绵阳市游仙区信义镇白马村的绵阳市衡泰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现代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工人忙碌作业,洁白蚕丝源源不断送出。这家曾在停产的“寒冬”里沉寂了4年的企业,如今产能与效益“双重生”。
车间内机器轰鸣,现代化生产线有序运转。 游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过去这可是镇上的‘就业香饽饽’。”信义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谭彬彬回忆,衡泰丝绸曾靠着面料纺织、蚕茧收购、针纺织品销售等业务,带动近百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为当地蚕桑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2021年,受市场竞争加剧、设备老化等多重影响,企业无奈按下“暂停键”。由此,周边靠企业吃饭的群众也一下子没了岗位,成了镇里上下牵挂的“心头事”。
企业有难处,政府来搭台。信义镇得知情况后,将衡泰丝绸纳入“困难企业帮扶”行动重点清单,迅速组建专项帮扶小组。经深入调研分析,很快摸清了企业的“病根”——设备老化拖慢生产效率、配套不足制约产能释放、手续办理不熟耽误进度。
展开剩余6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次技改升级,将设施设备全面更新作为核心。1050万元投入让老厂彻底“改头换面”,老旧缫丝机升级换代,新型生物质蒸汽锅炉、大容量电源变压器接连上岗,1.3万平方米厂房翻新加固,2座鲜蚕茧冷库拔地而起,原料保鲜有了保障,生产能力大幅跃升。
“以前老机器一天只能加工300公斤蚕茧,现在新设备能加工500公斤。”衡泰丝绸负责人金早芳说,厂房翻新加固后,车间容量比以前大了不少。
工人们分拣蚕茧。 游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吴德汉家住信义镇,作为企业复工后的第一批员工,吴德汉对这份离家几分钟路程的工作格外珍惜。“以前在外地打零工,离家远,家里老人孩子都顾不上。现在就在‘家门口’上班,工资待遇也不错,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心里踏实多了。”
“除了设备升级,我们还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帮助企业拓宽发展空间。”信义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谭彬彬介绍,结合信义镇产业资源优势,帮扶小组引导企业在原有生产基础上,新增桑蚕精分与二次加工环节。通过专业分拣设备,将蚕茧按照品质、大小进行分级,优质蚕茧用于高端丝绸面料生产,次优蚕茧则加工成高蛋白饲料或开发成蚕蛹特色食品,实现了桑蚕资源的“全链条利用、最大化增值”。
据测算,衡泰丝绸技改项目满产后预计年产值达0.5亿元、年缴税收100万元,可带动周边100名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企业增效、地方发展、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手续办理上,专人全程手把手帮衬。”衡泰丝绸负责人金早芳满是感激,现在新设备又高效又稳定,还能带着大家一起干,这才是企业该有的模样。
衡泰丝绸的“华丽转身”,是当地盘活国有资产、助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动实践。信义镇经发办副主任何浩表示,将深化“党建+营商环境”建设,既做“招大引强”加法引新能,也做“困难企业帮扶”乘法焕老企,以项目“加速度”与民生“温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服务支撑和资源保障。
近年来,绵阳市游仙区立足区域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纵深推进招大引强突破、项目投资攻坚、困难企业帮扶“三大行动”,将闲置资源盘活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抓手,通过自主改造、依法转让、协商共建、协议置换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释放发展新动能。(完)
发布于:北京市富成配资-配资炒股评测网-上海配资-我爱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