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公元1099年,河湟地区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羌军万余骑兵如潮水般压向宋军阵地,形势危急之际,一名将领挺身而出。他手持长弓,在四个小时内连发千余箭,箭无虚发,硬生生击退了敌军的冲锋,挽救了全军。
这个情节并不是任何小说虚构的,更不是神话故事,而是实实在在记录在史书中的实际战绩,一人、一弓、一马就改变了战局。
这位开了挂的神射手到底是谁?
北宋的“人形加特林机枪”
说起历朝历代的猛将,其中就有不少以擅长射箭而闻名,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养由基,他也是成语“百步穿杨”这个故事的主角。
展开剩余79%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北宋将领王舜臣的名字,可是如果单单就看战绩,王舜臣绝对是古往今来的神射手第一人。
王舜臣生活在北宋中后期,彼时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却在军事上屡受周边游牧民族的威胁,军事战略上只能采取防守态势。
宋徽宗在位时,为了控制河湟地区,宋军由种朴率领深入羌地。
值得一提的是,种家世代忠烈,《水浒传》里的“老种经略相公”也是种家的一员,种朴更是经验丰富的老将。
可是在他们深入敌后的时,却没想正好遇上了羌人的主力部队,危急时刻,王舜臣站了出来,凭借强弓硬弩和惊人的战斗力,为全军开辟出一条生路。
根据《宋史》里的记载,面对数倍于己的羌人骑兵,当时宋军的士气已经崩了,王舜臣为了挽救全军士气,对着众将士高呼,自己要七箭射死敌军七个骑兵先锋。
只见他聚精会神,霎时间就连射三箭射死三个羌人骑兵先锋,全部正中面部,剩下四个人眼见情势不对扭头就跑。
结果王舜臣又四箭命中他们的后心,吓得羌人一时间攻势都被延缓了,宋军岌岌可危的士气也被他用一己之力所挽救。
借着这个档口,宋军重新修整,排布阵型,而羌人也不肯善罢甘休,随后又是一场激战。
战斗持续了大约四个小时,王舜臣从开始到结束,射出了上千支箭,到最后手臂上都是血。
四小时内射出千箭,意味着平均每十几秒就要完成一次搭箭、拉弓、瞄准、放箭的全套动作,而且是在敌骑逼近、杀声震天的环境中完成。
古代战弓的拉力往往在八十公斤左右,王舜臣所用的必是更强劲的军用硬弓。连续千次满弓放箭,只有真正体验过射箭的朋友才会知道这有多难。
大宋军工,全球领先
不过王舜臣的超人战绩除了自己天生神力之外,也离不开当时宋朝的军工科技。
北宋一朝是复合弓制造的高峰期,弓身由竹木、牛角、筋腱等多层材料粘合而成,既轻便又能承受巨大拉力。
在冷兵器时代,步兵面对骑兵往往处于劣势。
但王舜臣用事实证明,只要拥有一群训练有素的神箭手,完全可以有效遏制骑兵的冲锋战术。
凭借射程优势,弓兵在骑兵接近前就可以对人或马匹造成杀伤,如果射击频率足够高,还能打乱了骑兵进攻节奏。
这种思路在后世的英格兰长弓阵中就有所体现。
尽管宋朝极度重文轻武,可是当时我们的武备其实并不落后,射箭是当时军中日常训练的重要科目,《宋史·兵志》记载,士兵必须达到规定射击标准方能列入战阵。
之所以对外战争总是被北边的邻居追着打,很大程度是政治制度的问题,主帅任命的都是不懂打仗的文官,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例子在宋朝比比皆是。
在军工科技方面,其实宋朝比游牧民族强多了,只是为了防止武将造反,只能由外行人指导内行。
结语
火器兴起后,弓箭逐渐退出战争舞台。
刚开始的火枪形态十分原始,装填都要老半天,射击速度和精度也是比不过弓箭的。可无论是欧洲还是明朝,都立刻组建了火枪队,明朝称为“神机营”。
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训练一个神箭手和火枪兵所消耗的资源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火枪兵只要经过一两个月的训练就能上战场,而一个普通弓箭手也需要至少一年的训练,神箭手就更不必说了。
随着火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像王舜臣这样的神箭手也无法再左右战场局势。
参考资料:
《宋史·列传第九十四》:
舜臣自申及酉,抽矢千馀发,无虚者。指裂,血流至肘。薄暮,乃得逾隘。将士气夺,无敢复言战。当是时,微舜臣则师歼矣。事闻,赠朴雄州防御使,官其后十人。
熙河之役 - 维基百科
发布于:江苏省富成配资-配资炒股评测网-上海配资-我爱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