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唠隋朝:37年短命王朝,却造了4个千年工程,比唐朝还会搞基建!
各位爱刨历史的老少爷们儿、家人们,一提起隋朝,咱脑子里先冒出来的,是不是“短命”俩字?没错,这王朝打公元581年杨坚建朝,到618年玩完,满打满算就37年,比咱现在一个人的工龄都短!在咱中国几千年历史里,隋朝就跟流星似的,唰一下就没了,记载没多少,光芒还被后头的大唐盛世给盖得严严实实。
可咱要是真往深了扒,就会发现隋朝压根不是啥“过渡小透明”,它是真·基建狂魔!在中国历史里,它就像座立交桥,把过去和未来连得明明白白。最邪乎的是,隋朝当年造的4个大工程,过了一千多年,到现在还有能用的!今儿个咱就用天津这接地气的话,好好掰扯掰扯:这短命王朝到底有多牛?它那4个“千年工程”又有多绝!
## 一、京杭大运河:隋炀帝修的“水上高速”,现在还能跑船!
咱先说说最有名的京杭大运河——这玩意儿可不是隋朝才有的,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时期,可真正把它连成“全国水运网”的,还是隋朝。当时隋炀帝杨广拍板,以洛阳为中心,把以前零散的运河段打通、扩宽,最后弄出一条全长2000多公里的“水上大动脉”,搁古代,这就是妥妥的“高速公路”,还是走船的!
展开剩余83%一提到大运河,就得说隋炀帝杨广。传统史书里,这主儿被写成“暴君”,说他修运河是为了自己游江南、享清福,把老百姓折腾得家破人亡。这话咱不抬杠,当时修运河确实劳民伤财,征了几百万民工,死了不少人,可咱得从长远看——这运河一修好,整个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都变了!
你想啊,以前南方和北方隔着山隔着河,运点粮食、丝绸,靠马车得走大半年,还容易损耗。运河一通,船顺着河走,又快又稳,南方的粮食、布匹能顺顺当当运到北方,北方的铁器、药材也能运到南方。当时有句话叫“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意思是全国一半的钱和粮食,都是通过运河运到京城的,你说这有多重要!
而且这运河不光搞经济,还能强管控。以前南方离京城远,消息传得慢,地方上有点啥事儿,朝廷反应不过来。运河一通,朝廷的兵船、公文能快速到南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下子就紧了。到现在,经过历朝历代的修缮,京杭大运河还在干活——你去山东、江苏那边看看,还有不少货船在运河上跑,拉着煤炭、粮食,这不就是隋朝给咱留下的“遗产”嘛!
有人说隋炀帝修运河是“瞎折腾”,可要是没他这“折腾”,哪来后来唐宋的经济繁荣?咱天津人常说“要想富,先修路”,隋炀帝早一千多年就懂这理儿了,就是当时太急了,没顾上老百姓的承受力,最后把自己的王朝给折腾没了,也是可惜!
## 二、大兴城:隋朝建的“超级都城”,唐朝捡现成改名叫长安!
再说说隋朝的都城——大兴城。咱都知道唐朝的都城是长安,可很少有人知道,长安的底子是隋朝打下来的。当年隋文帝杨坚刚建国的时候,住的还是汉朝留下的长安城。那老城都用了几百年了,又破又小,还经常闹水灾,水质也差,喝着一股子土腥味。杨坚一看,这不行,咱新朝得有新都城!
于是他就拍板,在龙首原上重新建一座都城。因为杨坚以前被封过“大兴郡公”,就给新城起名叫“大兴城”。这城从规划到建成,前前后后折腾了几十年,动用了几十万工匠和民工,建成后那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大兴城有多牛?咱给你数数:整个城分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跟现在的城市规划似的,特别规整。宫城是皇帝住的地方,皇城是当官的办公的地方,外郭城是老百姓住的和做生意的地方,分区明确,一点不乱。城里的街道又宽又直,最宽的朱雀大街,能并排跑十几辆马车,比现在的双向八车道还宽!
而且这城的设计还特讲究“风水”——龙首原上有六条高坡,设计师就顺着高坡布局,把重要的建筑(比如皇宫、寺庙)建在高坡上,既防潮又显气派。城里还有好多水渠,引着水进城,既方便老百姓用水,又能调节气候,夏天不那么热。
后来唐朝灭了隋朝,一看这大兴城建得这么好,就没费劲再建新的,直接改名叫“长安”,接着用。唐朝的长安城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吸引各国使臣来朝,靠的就是隋朝打下的好底子。可惜后来唐朝迁都洛阳,再加上战乱,大兴城慢慢就破了,现在咱只能在西安看到点遗址,不过光看遗址,也能想象出当年这都城有多辉煌!
## 三、赵州桥:李春造的“石拱奇迹”,比欧洲早1200年!
要说隋朝最牛的“技术活”,还得是赵州桥!这桥在河北赵县,横跨洨河,是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了,还好好地站在那儿,比咱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岁数都大!
赵州桥牛在哪儿?首先是它的“敞肩拱”设计——简单说,就是桥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不是实心的。这种设计有啥好?第一,省材料,比建实心桥能少用好多石头;第二,抗洪能力强,发大水的时候,水能从这四个小拱里流过去,减少对桥身的冲击力;第三,减轻桥身重量,让桥更结实。
你知道这设计有多超前吗?欧洲直到1200多年后,才出现类似的敞肩拱桥,比咱隋朝晚了一千多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了赵州桥,都忍不住夸:“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而且赵州桥不光结实,还特好看。桥身上刻着好多精美的石雕,有龙、有花、有狮子,雕刻得活灵活现。你凑近了看,龙的鳞片、狮子的毛发都刻得清清楚楚,跟真的似的。这不光是座桥,还是件艺术品,把隋朝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都体现出来了。
一千多年来,赵州桥经历了无数次洪水、地震,还有战争,可它就是没塌。解放后,政府又对它进行了修缮,现在它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天都有好多游客去看。你站在桥底下,抬头看看那古老的石拱,就知道隋朝的工匠有多厉害——他们没电脑、没图纸,全靠手艺和经验,就造出了这么一座“千年大桥”,比现在有些豆腐渣工程强多了!
## 四、回洛仓:隋朝的“超级粮仓”,能装1亿斤粮食!
最后咱说说隋朝的“粮食储备工程”——回洛仓。这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官仓,简单说就是朝廷的“国家粮库”,专门存粮食,防备灾年或者打仗用。
回洛仓有多能装?根据考古发现,这粮仓有好多“粮窖”(就是地下挖的大坑,用来存粮食),每个粮窖能装几千斤粮食,整个回洛仓的储粮能力超过1亿斤!这在古代是啥概念?相当于当时几十万老百姓一年的口粮,你说这规模有多吓人!
而且这粮仓的设计还特科学,不是随便挖个坑就存粮。粮窖挖好后,先在底下铺一层烧过的土,再铺一层石灰,然后铺一层木板,最后铺一层干草,这样能防潮、防虫、防鼠,粮食存里面能放好几年都不坏。考古学家在粮窖里还发现了当年的粮食遗迹,虽然已经碳化了,但还能看出是谷子、麦子,可见当时的储粮技术有多先进。
可惜的是,隋朝太短命了,这“超级粮仓”没怎么派上大用场,就随着王朝灭亡了。不过现在回洛仓的遗址被发掘出来了,成了咱了解隋朝社会经济的重要窗口。你去遗址看看那些排列整齐的粮窖,就能想象出当年隋朝有多富裕——要是没足够的粮食,哪能建这么大的粮仓?这也从侧面说明,隋朝虽然短命,但经济实力可不弱!
## 五、唠到最后:隋朝37年,比好多长命王朝都“能打”!
咱唠了这么多,你就知道隋朝不是啥“短命小透明”了。它就像个“创业公司”,虽然只活了37年,可干的活儿比好多“百年老店”都多——修了大运河,打通了南北交通;建了大兴城,给唐朝留下了都城底子;造了赵州桥,创造了桥梁史上的奇迹;挖了回洛仓,展现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为啥隋朝能这么“能打”?因为它统一了南北朝,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老百姓终于能安心种地、做工了,国家有了钱,才能搞这么多基建。而且隋朝的皇帝(不管是杨坚还是杨广)都有“大格局”,想干大事,虽然杨广有点急功近利,把国家给折腾没了,但他的眼光还是有的。
现在好多人只知道唐朝有多牛,却忘了唐朝的好多成就,都是站在隋朝的肩膀上取得的。没有隋朝的大运河,唐朝的经济没法那么繁荣;没有隋朝的大兴城,唐朝的都城没法那么气派;没有隋朝打下的统一基础,唐朝也没法成为“天朝上国”。
所以咱看历史,不能只看表面,得往深了扒。隋朝虽然只存在了37年,可它给中国历史留下的“遗产”,却影响了一千多年。这就跟咱天津人说的“别看人活得短,干的事儿得值”,隋朝就是这么个主儿——活得短,可干的事儿都特值!
要是你下次再听人聊隋朝,别光说它“短命”,你就跟他掰扯掰扯大运河、大兴城、赵州桥、回洛仓,保准让他对你刮目相看!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有时候,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短命王朝,反而藏着最惊人的辉煌!
发布于:江西省富成配资-配资炒股评测网-上海配资-我爱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