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亮叔行动学)
苏轼发现了一条历史规律:
对一个王朝而言,最大的危险,往往来自有钱之后。
苏轼一生,曾多次担任考官。
他出过很多烧脑的作文题。
比如:刘邦诛杀了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却没想到自己死后吕氏专权;光武帝防范了武将和外戚,却没想到后世有宦官专政……风险总是发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那么,统治者应该不计代价的“防患于未然”?还是见招拆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1088年,53岁的苏轼担任礼部贡举主考官,为当年“省试”(国家级科举考试,地位仅次于殿试)出了三道作文题,其中一道是这样的:
展开剩余70%现在冗官冗兵问题很严重。不进行裁撤,百姓负担太重;进行裁撤,又会引发失业、激化政治矛盾。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在这道题目的“阅读材料”里,苏轼写下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历代王朝似乎总会陷入同一种循环——开国之初,天下疲敝,君臣和百姓都厌战思静,于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几代之后,江山稳固、财富积累,统治者便开始各种“折腾”和“作死”: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官僚数量急速膨胀……直至衰亡。
历观前世,天下初定,民始休息,下既厌乱而思静,上亦虚心而无作,是以公私富溢,刑罚清省。及其久安无变,则夸者喜名,智者贪功,生事以为乐;无病而自炙,则天下骚然,财屈力殚,而民始病矣。
——苏轼《省试策问三首》
苏轼总结的历史规律是:休养→富裕→折腾→衰亡……
从我们现代人的视角看,这条历史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比如,“文景之治”积累财富后,汉武帝大动干戈,直到天下凋敝;开元盛世积累财富后,唐玄宗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引发“安史之乱”。
比如,15至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巨额黄金之后,就穷兵黩武,大搞军事霸权,结果迅速走向衰落。
再比如,英、美等现代国家,积累财富之后,就提高税收、大搞福利、参与战争、干预市场,结果屡次走向萧条,又屡次靠市场经济改革(如里根、撒切尔的改革)重回繁荣,然后再次干预、折腾,陷入“繁荣—萧条”循环。
苏轼生活的宋朝,也没有走出这一循环。
“变法”几十年,积累了巨额财富,然后,最会花钱的艺术家宋徽宗就登场了。他会让世人明白,什么才是顶级的奢侈、什么才叫极致的享受。
“时承平既久,帑庾盈溢,京倡为丰、亨、豫、大之说。”
——《宋史》
(天下太平已经很久,国库和粮仓都装满了粮食、财物,宰相蔡京提出了新的政治口号:现在国家如此繁荣,君王和臣民理应享受安乐、追求宏大的气象,这才是太平盛世的体现。)
神宗时代,朝廷缺钱,君臣都感受到了危机。于是有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所谓变法,用新党的话说,就是“理财”。
通过三代君主的“变法”,最终解决了朝廷“缺钱”的问题。
大宋朝到了最有钱的时候,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苏轼出这道作文题39年后,金军的铁蹄踏破汴京城的歌舞升平,北宋灭亡。
参考书籍:
发布于:北京市富成配资-配资炒股评测网-上海配资-我爱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