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年前,知名作家萨苏曾在西西河论坛上发表文章,声称在三野炮击“紫石英”号事件中,国军的炮兵本着民族大义,主动加入战斗,与解放军并肩作战,共同打击英舰。而国军的步兵则纷纷走出工事,在阵地上为解放军的胜利欢呼。这篇文章因其生动的文笔和细腻的描述,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尤其是其中的许多细节,即使时过多年,仍旧令读者记忆犹新。然而,尽管萨苏的文笔出色,他也以编造虚假故事著称,经常在历史事件上出现严重错误,使得他的作品屡次翻车,成为公众诟病的对象。例如,他曾发表过声称“抗战胜利全靠蒋介石的雄才伟略”的文章,误导了大量国人十多年。
由于频繁出错,特别是在几年前,那篇关于“我的学生都死了,现在该我这个做老师的上去了”的文章闹得满城风雨,萨苏删除了他新浪博客中一系列已经翻车或潜藏翻车风险的文章。虽然网友对他多有不满,认为他错误百出却从不认错,但删除博客这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一种认错的态度。然而,萨苏的影响力仍然巨大,许多抄袭他文章的网友依然广泛传播其观点。尽管萨苏本人已在一定程度上试图纠正这些错误,但由他引发的误传仍在流传,愈加让人误解,尤其是“紫石英”号事件,每当搜索相关资料时,便会看到一大堆不同版本的说法。
那么,当年国军真如萨苏所言,在长江上炮击过英舰吗?这个问题,笔者经过多方查阅资料,特意整理了相关史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便澄清事实并向大家请教。
展开剩余79%1949年4月20日至7月31日发生的“紫石英号事件”,中英双方进行了四次炮战。第一次炮战发生在4月20日8时30分,当时三野炮兵在短短几分钟内将“紫石英”号击伤,迫使其搁浅并悬挂白旗求降。然而,当英舰降下白旗后再次升起英国国旗,三野炮兵随即恢复火力,直至再次迫使其降下米字旗、重新悬挂白旗。这次战斗的快速进展,彰显了解放军炮兵的威力。
第二次炮战发生在4月20日13时30分,英国的“伴侣”号舰从南京赶来试图援救“紫石英”号,在与三野炮兵交火后受伤并逃往长江口。
第三次炮战发生在4月21日9时30分,英舰“伦敦”号和“黑天鹅”号试图从长江口溯江而上,穿过华野第10兵团和第8兵团的阵地。解放军的炮火极为猛烈,两艘英舰在战斗中受伤,英军指挥官认为救援“紫石英”号无望,因此决定中途折返,并与解放军交火至下午3点左右,才彻底脱离接触。
第四次炮战发生在7月30日晚上,“紫石英”号借助台风掩护强行突围,在顺江而下途中多次与解放军炮兵接火。然而,第四次战斗发生时,长江中下游早已解放,因此不可能再有国军炮兵参与。
根据这四次炮战的描述,显然,第四次战斗期间,国军炮兵不可能参与。那么,前三次炮战中,国军炮兵是否曾有参与呢?
对于第一次炮战,无论是解放军的战史,还是英方的史料,都没有提及国军炮兵的参战。相反,对岸的《勘乱战史》却有不同的说法,书中提到:“4月20日07时10分,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驶经国军第51军阵地时,竟遭到匪炮袭击,舰上英军伤亡惨重,电机部分被毁,岌岌可危。”根据这段记载,国军的炮兵确实在三野炮兵攻击“紫石英”号时开火了,但这并非基于民族大义,而是出于“国际道义”的考虑,为了掩护英舰的撤退,国军的炮兵进行了炮击。
具体来说,《勘乱战史》中提到的57战防炮,是国民党军第51军41师123团所辖的团属炮兵连,最多只有6门炮。考虑到该部队的装备状态和兵力情况,这支炮兵显然不具备对抗三野炮兵的火力,因此在战斗中,很有可能三野炮兵误将来自国军的炮火当作英舰发出的。
至于为什么英方资料中不提国军炮兵的援助,笔者推测,英国在中国内战中的立场并不中立,如果承认国军的炮兵为英舰提供支援,便等于承认英国在中国内战中的介入,这对英国来说显然不利。因此,英方刻意回避了这一事实。
至于国军是否与解放军联手痛击英舰的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缺乏事实依据。从英方和国军的资料来看,并没有明确证据支持这一说法,反而有相反的历史记载。特别是在第三次炮战记录中,英方资料提到国民党军在“伦敦”号和“黑天鹅”号撤退途中,曾向其开火,但没有详细说明炮击的具体情况和命中情况,这表明国民党炮兵并没有积极参战。
总结来看,萨苏所描述的“国军炮兵主动与解放军联手痛击英舰”的情节,是一种历史误读或虚构。真实情况是,国军炮兵确实参与了第一次炮战,但并非基于“民族大义”,而是为了掩护英舰撤退。同时,国军炮兵在战斗中的作用远不如萨苏所描述的那样突出。
发布于:天津市富成配资-配资炒股评测网-上海配资-我爱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