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21日,位于中印边境班公洛地区的战斗刚刚结束,我军便接到上级指示: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即刻撤退。随后,我军迅速撤出战区,并将缴获的印军装备和俘虏交还给印度政府。这一行为再次展现了中国军队的主动让步,而印方也在此次停战中收回了曾经的傲气,不再像之前那样高调嚣张,选择了停火。
这场战争不仅让印度总理尼赫鲁面子尽失,还成为了印度媒体口中“永远不能忘记的战争”。几十年后的今天,印度回顾起那段历史,谈及1962年战争时常言:“32天,约5000名士兵伤亡,我们几乎被中国军队彻底摧毁。”
从1951年起,印度总理尼赫鲁便开始在中印边境沿着传统习惯的边界线推进,侵占了中国约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后,印度军队控制了包括兼则马尼、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拉不底、巴里斯等多个地区。
1959年,西藏爆发叛乱,我军进军西藏进行镇压。叛乱分子头目逃往印度寻求庇护,尼赫鲁趁机要求中国将中印边境122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印度。由于我方坚决拒绝,印度在尼赫鲁的领导下策划了所谓的“前进政策”,试图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
展开剩余77%1959年8月,印度武装力量在中印边境制造了多起事件,包括朗久事件和空喀山事件。至1962年4月,印度在我方控制的边境领土上相继建立起43个军事据点。印度一系列挑衅举动使得中印边境形势急剧紧张,尽管中国仍希望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印度在尼赫鲁的带领下不断加大侵略力度,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军事反制。
1962年10月17日,中央政府决定对印军进行自卫反击,解放军迅速开始战斗准备,制定作战计划。两天后,印军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和西段地区展开大规模炮击,挑起了边境冲突。我方部队也随即进入战备状态,全面部署兵力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敌军进攻。
据印度方面的资料,时任印度副总理的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早在战争爆发前便预测到中国的侵略性,曾在致尼赫鲁的一封信中警告,称中国可能是潜在的敌人。然而,尼赫鲁却沉迷于与中国和平共处的理想,未能提前做出军事准备。
在印度方面的记载中,1953年后中国积极修建道路并“侵犯”边境,而1954年中国的地图已将阿克赛钦列为其领土。印度方面认为中国指责印度边境巡逻队侵入其领土,实际上这正是中国捍卫主权的行动。然而,尼赫鲁和梅农依旧无视陆军首长提出的关于增加资源和推进军事现代化的建议。
正是基于这些错误观念,印度才会在1962年10月17日发起大规模进攻。中国面对印军的挑衅,决定不坐视不管,最终在10月20日爆发了中印边境战争。
到战争爆发时,印军在中印边境的兵力已接近2万人,而我方也迅速集结了大致相同规模的部队。由于早有准备,我军各部队迅速按照预定计划展开行动。在第一阶段战斗中,我军利用印军阵地防守薄弱、侧翼暴露的弱点,采取了侧面迂回、两翼攻击、分割包围等战术。
从10月20日至28日的9天里,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在东段迅速占领了枪等、卡龙、克宁乃、沙则、章多等重要地区,并向印军在扯果布、邦冈丁的阵地发起进攻,成功突破了印军在克节朗和达旺地区的防线,并全歼印军精锐第7旅,收复了达旺河以北的部分中国领土。
西段战场同样捷报频传,我军相继攻占了印军在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的军事据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时,我军已摧毁了印军在我方境内的43个据点中的37个。
第二阶段作战自1962年11月16日展开,印军在边境的兵力增至3万多,并展开了全线反攻。尽管我军早已准备好停战,但由于印军的反扑,不得不继续战斗,直至我们进攻至金古底、西山口-邦迪拉、班公洛等地区,将印军所有武装据点清除。战线接近传统的中印边界线后,我方于11月21日宣布全线停火并后撤。
对于这一结果,印度显然难以接受。即使在战争结束多年后,他们仍无法忘记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勇士们,并且不断缅怀那些“鲜血洒在瓦弄、热赞拉、东章拉等阵地的士兵”。印度资料记载中提到:“这些士兵没有足够装备,甚至无法做准备,仍然在中国边境的阵地上战斗,空军虽被调动,但最终也未能支援他们。”
但印度在回顾这场战争时常常忽略了一些关键事实。比如,印度方面宣称在拉达克战役中击毙了1000多名中国士兵,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根据我方记录,我军在整个战争中的阵亡总人数为722人,而不是在单一战役中。此外,印度所称的“被中国占领38000平方公里土地”也是无稽之谈,实则是中国收复了本属于自己的领土。
至于空军的使用,印度确实在战争初期动用了空军,但由于空军力量不足,未能对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尼赫鲁当时虽曾向美国请求援助,但未能获得有效支持。这些失误,最终导致了印度军队的全面失败。
战争教训表明,侵略者无论如何努力,最终都会失败。正义的力量终将战胜侵略者,而尼赫鲁和印度军方的种种错误决策,注定使得印度在这场战争中注定走向失败。
发布于:天津市富成配资-配资炒股评测网-上海配资-我爱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