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4年,苏东坡调任汝州(今河南平顶山)。上任之前,他向朝廷申请,先到江西看望弟弟苏辙。途中,有朋友热情邀请苏东坡同游庐山,远远望见这座名山的巍峨气势,苏东坡为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觉得庐山是造物主的杰作,不是人类的语言文字所能描摹的。赞叹顶礼之余,他和同行的人说,“此行决不作诗”。
庐山脚下,这座小小的寺院,因为一首诗名扬天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题西林壁》
庐山是中国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发祥地,从古至今描写庐山的诗歌多达四千余首,其中有两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一个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个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这两首诗一个是代表唐诗,一个就代表着宋诗。唐诗就有一种气象,写景写情,而宋代的诗歌里就有思理、有思想、有智慧在里头”——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不同于李白的浪漫夸张,苏东坡用浅显的语言写出了深刻的哲理,不管身处庐山哪个位置,所看不过一石一树、一壁一壑,并不能窥得全貌。评判世间之事也是如此,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这正是苏东坡勘透世情后的杰作。
辞别庐山,苏东坡路过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前去拜访隐居多年的王安石。听闻苏东坡要来,王安石亲自赶到江边迎接。王安石曾掌握相权,主持变法大局,权倾朝野,但晚景凄凉,罢相后归隐金陵,不再过问世事纷争。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伤民政策,苏东坡吃尽了苦头。从前身在政治漩涡中,两人曾有过多少是非矛盾,而今时过境迁,金陵重见,悠游林下的王安石与谪居多年的苏东坡得以把盏言欢,前尘往事一笑了之。
“这两个人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把以前变法当中那些不愉快都抛到脑后了”——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苏轼跟王安石的和解,这也体现了宋人的另外一种风格,就政治是政治,私交是私交。其实两个人都经历了这场政治斗争以后,就觉得两个都应该把这个放下来,这也体现出他们个人的胸怀”——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这就是我国古代所谓的君子,我可以和你政治主张不同,但是我和你是好朋友”——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这个时候还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朝廷那里有些事情搞得比较糟糕了”——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公元1085年,曾经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随着宋神宗的驾崩正式宣告结束,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煦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重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在司马光的建议下,一批因反对新法被贬的大臣纷纷被召回朝中。
苏东坡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短短一年半,他从一个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院,提升了六个品级。外任十多年,苏东坡吃尽了变法派的苦头,但是当司马光决定废除新法时,他又唱起了反调。多年的贬谪生活,苏东坡长期与下层百姓接触,他看到新法中有一些举措确实对百姓有利,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列举,希望司马光能够保留这些举措,这个举动惹怒了司马光。
“这里可以看出来,苏轼就不是那种见风倒的人。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他是反对变法,他觉得变法对老百姓是有害的。但是王安石的变法里头有一些新法是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所以他对司马光那样不问三七二十一,所有的新法彻底废除,他是不满的。就是说坏的东西你去改,好的东西你还是要把它坚持下来。所以这样他就骂司马光'司马牛’,说司马光是顽固不化,为此苏轼又得罪了那些旧党人士”——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苏东坡有一套自创的养生法,每日餐后在屋内拍着肚皮来回走动。有一天他突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身边的人,“你们且说,此中所装何物?”众人都恭维是满腹经纶,唯有爱妾朝云回答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引朝云为知己。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再次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他不愿意在朝堂上逞无畏的口舌,于是上书请求到地方去做些实事。
公元1089年,朝廷批准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18年前,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西湖,他为西湖美景写下了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再到杭州,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成了一潭淤塞不通的死水。苏东坡到杭州的第二年,开始治理西湖。
“苏轼这个人是非常务实的一位政治家。如果相比较而言,李白是空谈政治,李白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是一个浪漫的诗人,而苏轼是很务实的,他在实操方面是很能干的”——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苏东坡让人将西湖中的淤泥全部挖掘清理出来,堆积如山的淤泥筑起一道长堤,横跨西湖南北,沿堤两侧栽种了许多观赏花木。每年春季,堤上绿柳如烟,红桃如雾。拂晓时分,湖面水气弥漫,远处的青山、湖中的小岛以及亭台楼阁全都披上了一层轻纱,组成“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为了显示湖泥再度淤积情况,苏东坡让工匠在堤外湖水最深的三处地方建立了3座瓶形石塔作为标记,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外放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尽管苏东坡很不情愿。公元1091年,他再次接到回朝的诏令,好友钱穆父几乎同时被召,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苏东坡为他摆酒饯行,酒过三巡,苏东坡乘兴写下一首《临江仙》赠别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临江仙》
“逆旅就是旅店,人生就是一个过客,人生你走到哪里,我们都是在像过旅店一样,今天在那个地方,明天到那个地方,所以你就要随遇而安”——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实际上苏轼关于人生,他从很早就开始探讨,也有过各种不同的比喻。一会儿说'人生如梦’,一会儿说'人生如朝露’,一会儿又说'人生如逆旅’,就是他把各种各样的比喻都用在人生上,写了很多诗。那么最后的这个讲到人生如逆旅,而且我亦是行人,他就觉得自己这个一生,也是一段一段的这样走下来了”——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因为经过了人生这么多风风雨雨以后,他已经把人生看得非常的透彻。这也就是苏轼给我们人生的一个启示,就让我们不要太在意人生一时的得失。既然人生是过客,你在不断地变化,所以你就不要为此感到焦虑了。所以当你遇到挫折磨难的之后,你不要失去自信,失去信念”——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此时的苏东坡或许已经料到,此去京城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但顺境或逆境都已不重要,他早已坚定了自己内心的选择,无论前路如何崎岖或平坦,他都会坦坦荡荡地走下去。
苏东坡的直觉没有出错,公元1091年,苏东坡被调离杭州召回京城,受到重用不足一个月就再次遭受政敌攻击。攻击苏东坡的正是他在凤翔府的故友,曾在乌台诗案中向他伸出援手的章惇。此时的章惇已经官至宰相,是新法的坚定拥护者,章惇毫不手软地将苏东坡贬往岭南。
公元11世纪,在苏东坡来到这里之前,这片水草丰茂的湖泊名为“丰湖”。抵达惠州三个月后,苏东坡与友人游丰湖,登高览胜,见疏林如画,烟波浩渺。苏东坡兴致盎然作诗曰:
人间胜觉略已变,匡庐南岭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
——苏轼 节选《赠昙秀》
此后文人雅士附和,将错就错,把丰湖称为西湖。
“惠州也有一个湖,他(苏轼)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疏浚了一下惠州的西湖,也跟杭州西湖一样,修了一个长堤,造福惠州的老百姓”——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东坡处处修长堤,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将湖水一分为二,为惠州百姓增添了一道观赏千年的风景。
唐宋时期,荒凉偏僻的岭南是被贬官员的流放地。在迁客骚人的眼中,这里埋葬的是去国怀乡的悲凉妻切,但在苏东坡的生命里,惠州却是西湖水色、荔枝之味。到达惠州的第二年初夏,恰逢侍妾朝云生日,苏东坡以荔枝为其祝寿。兴之所至,提笔写道: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 《惠州一绝》
“朝云是苏东坡的侍妾。在苏轼一贬再贬的这个遭遇途中,很多人各种原因就远离苏轼,但这个朝云是一直陪伴他。特别是在广东的惠州,很多人都走了,只有三十来岁的朝云陪伴苏轼到了惠州。如果说她离开,可能苏轼也没有话说,而且苏轼曾经据说是劝过她离开,她根本就没有走,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恶劣,还是政治上的打击多么的残酷,朝云是从来没有动摇的”——徐丽(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苏学学者)
谪居惠州两年后,朝云因病去世。苏东坡按朝云遗愿,将她葬在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下的松林中。附近的僧人在墓上修筑了一座亭子以纪念她,亭柱上是苏东坡撰写的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去世以后,苏轼是非常伤心的。苏轼有一首特别有名的词叫《蝶恋花》,就是写给王朝云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其实他说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就是他眷恋的朝云,她就是他的红颜知己。朝云去世以后,苏轼终身不复念此词,就再也不唱这首词了”——徐丽(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苏学学者)
还未从失去朝云的悲痛中走出来,苏东坡再次遭到来自朝廷的迫害,他被贬到更加荒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州)。
“唐宋时代,特别是宋代,士大夫是没有死刑的,贬到海南其实意味着就是判死刑。因为到海南的人,北方去的人,一个是精神层面的打击,就是只有特别严重的人才把你流放到海南那里去。第二个,海南的那种气候,特别是潮湿瘴气,北方人去了以后受不了,很少人能够活着回来的。所以其实把苏轼贬到海南,等于就是判了苏轼的死刑”——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 《减字木兰花》
这是词史上第一首描绘海南之春的赞歌。公元11世纪的海南,还是中原人口中的“蛮荒瘴炎之地”,是死囚流放之所。这个闭塞落后的光岛与京城相去几千里,处在文明的边缘。
公元1097年,年逾花甲的苏东坡到达海南儋州,为这个偏远的海岛带来了一股春风。他教百姓重视农耕,为百姓开方治病,还在儋州开办学堂,以致许多人不远万里追至儋州从师东坡,儋州因此成为了海南全岛文化的中心。
“在宋朝的时候,海南的文化是比较落后的,别说进士了,连秀才都很少。苏东坡来到海南儋州以后,教的学生有很多,出了海南儋州的第一个举人姜唐佐,第一个进士符确。海南儋州从苏东坡来以后,办学堂,收学生,为儋州的本地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何少君(儋州市八一中学教师)
千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把苏东坡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者,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直到今天,苏东坡曾经授业讲课的学堂,仍是儋州一代代学子心中的圣地。
在苏东坡心里,儋州三年也是他平生最奇绝的经历。尽管历经磨难,但他初心不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是他对这片土地最深厚的情谊。
“他后来遇赦了以后,渡海回来的时候,写了一首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说我虽然九死一生来到海南,但是我没有任何的遗憾,到了海南岛旅游,是我平生最绝妙的一次”——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谪居海南三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再次被朝廷起用,他从海南岛渡海北归,返回大陆。途中路过镇江的金山寺,苏东坡看到了许多年前好友李公麟为自己画的画像,还在那里,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他在画像上题了一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
“这是一种自嘲,对自己人生的调侃,说苏轼你这一辈子做了什么功业,我就被三次重贬。”——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他本来是忠心报国的,但是一句话说的不对了,就让政敌给抓住之后,就把他排挤到了外地去了。连着遭受了贬谪,也等于是连着遭受了一种冤屈,一种迫害”——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但是这三个地方给他带来的意外的收获,一个就是把苏轼,原来一个才子型的苏轼变成了一个哲人苏势”——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同时在这个贬谪的地方,他又有丰富的文学创作,诗也写得好了,词也写得妙了,文章也写得更加精彩了。而且他在这些地方教书育人,还有开凿西湖,还是能够为百姓做一些好事。因为那是偏荒地区,你做一点好事就能够被百姓记住”——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或许重病缠身的苏东坡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他听说眉山老家的祖坟边曾经枯竭的一眼泉井忽然重新涌出泉水,心里觉得很奇怪,于是写信去问代他照料墓园的朋友。
当地传说,苏东坡出生时,眉山附近的彭老山一夜之间花草树木全部枯死。如今草木返青,泉水复溢,是苏东坡要将灵气归还山林的征兆。当年他和弟弟的父亲从四川眉山一同走出来时,没有想到此生再也无法回去。大宋朝堂的滔天巨浪,一次又一次劈头盖脸,打向苏东坡。自20岁之后,他在大半个中国间往复飘零。可贵的是,在经受万千沉浮之后,东坡仍然保持一颗燃烧的赤子之心,他用常人难以估量的胸襟,释怀了多少冤屈和折辱。上千年来,他的经历和文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超然的人生境界,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喜爱。
“苏轼的影响延续了千百百年,大家一直都不能够忘怀他,这一点就很值得思考。他就是封建社会一个普通的官吏,诗词写得好。但是诗词写得好的,或者是像他这样能够做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正部级的官,这样的人也很多,为百姓做过好事也很多了。但是真正的能够让全国的学者,甚至百姓,年年要纪念他的人,实在是独无仅有,这一点就是很值得思考。苏轼身上、苏轼的作品、苏轼的为人,确实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值得后人来怀念的”——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公认的“神仙”,一个是大唐的“谪仙”,一个是大宋的“坡仙”。不同的是,李白是天上的仙,被贬谪下凡,苏东坡是地上的人修炼成仙。
仙人乘风归去,魂归琼楼玉宇,化身一颗星辰,星光洒落大地。那光柔和、温暖,在中国人的心田浸润千年。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成配资-配资炒股评测网-上海配资-我爱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